退化性關節炎是什麼?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逐漸磨損或滑液功能異常,導致關節疼痛、僵硬與活動受限的慢性疾病。當軟骨失去彈性、變薄甚至完全磨損,骨頭間缺乏緩衝與潤滑,骨頭與骨頭之間會直接摩擦,造成腫脹、發熱、關節疼痛,嚴重時甚至形成骨刺或關節變形,影響日常生活。

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與高風險族群

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下肢承重關節,例如膝關節與髖關節,也可能出現在頸椎或手指關節。其主要成因包括:
 
  • 年齡因素:隨著自然老化,關節軟骨逐漸退化
  • 過度使用關節:長期重複負荷、運動過度或粗重勞動
  • 受傷或手術後:關節曾受傷、骨折或慢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
  • 遺傳與體重因素:家族遺傳或過重都會增加風險

統計顯示,50 歲後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比例約 20%~30%,70 歲後可達 50%,而 80 歲以上的長者,有超過一半可能出現膝關節退化的症狀。近年來,運動員與長期勞動者也呈現年輕化趨勢。

常見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通常進展緩慢,但會逐步影響生活,包括:
 
  • 久走或久站容易疼痛
  • 關節僵硬,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需活動才能舒展
  • 走路或活動時關節發出喀喀聲
  • 關節無法完全打直,嚴重時可能出現 O 型腿或 X 型腿

分級概念

臨床上,退化性關節炎通常透過 X 光檢查來評估關節退化程度:
 
  • 第零級:關節正常,沒有變窄或骨刺
  • 第一級:關節間隙略變窄,輕微疼痛
  • 第二級:關節間隙縮小,開始出現軟骨磨損
  • 第三級:關節間隙明顯狹窄,多處骨刺,蹲坐或走動疼痛明顯
  • 第四級:關節間隙消失,骨頭互相磨損,關節變形

其中,一、二級屬輕度,三級屬中度,四級屬重度退化性關節炎。

預防與治療策略

雖然年齡不可逆,但透過生活方式調整可延緩關節退化:
  • 維持健康體重,減輕關節負荷

  • 避免長期翹腿、三七步或久坐久站

  • 適度運動,增強肌力與關節穩定性

在治療方面,依退化程度可採取不同策略:
  • 輕度(第一、二級):可使用葡萄糖胺、軟骨素、物理治療

  • 中度(第二、三級):可選擇玻尿酸注射、PRP 注射、膝關節鏡手術或軟骨再生治療

  • 重度(第三、四級):可能需要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此外,退化性關節炎的管理需個人化,醫師會根據 X 光檢查、症狀及生活影響,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與退化性關節炎一起好好生活!

退化性關節炎是軟骨與關節隨時間退化造成的慢性疾病,但透過生活方式調整、適度運動、物理治療與醫療介入,可以有效控制症狀、維持關節功能。及早預防、及早治療,是保護關節健康、維持生活品質的關鍵。
退化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