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術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常見且有效的治療方式,用於改善嚴重髖關節退化或損傷所造成的疼痛與功能障礙。然而,手術只是復原的第一步,術後的復健與生活管理才是決定行動能力恢復與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術後擺位與安全姿勢
臥床與翻身
手術後,正確的臥姿可減少併發症並保護人工關節。術後初期,應將手術腿自然外展,兩腿間可放置枕頭,以避免髖關節內收。手術腿下方可墊枕頭,協助減輕水腫與不適。建議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保持舒適且安全的臥姿,有助於血液循環及傷口恢復。坐姿與起身
坐椅應有扶手且高度適中,膝蓋高度保持低於髖關節,避免身體向前傾。起身、蹲下或撿物時,務必避免髖關節彎曲超過 90 度,也避免髖關節內收或過度旋轉。上廁所建議使用升高馬桶,洗澡可使用浴椅或採淋浴方式,以降低跌倒風險。穿著柔軟、低跟鞋,並保持床鋪整潔,都是安全復健的重要細節。術後復健與運動訓練
術後早期(0~2週)— 住院或出院初期
- 關節活動度訓練(ROM, Range of Motion):輕度屈伸、外展等被動或主動協助運動(遵醫囑避免過度屈曲或內收)。
- 踝泵運動:踝關節上下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
- 呼吸與核心肌群啟動:深呼吸、腹部收縮訓練,提高核心穩定性,有助行走安全。
- 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協助早期行走,減輕髖關節負荷。
術後中期(2~6週)— 出院後居家復健
- 步態訓練:練習正確走路姿勢:步幅適中、腳跟先著地、髖關節保持安全角度。
- 肌力訓練:主要鍛鍊股四頭肌、臀中肌、臀大肌及核心肌群。(例子:側躺抬腿、仰躺膝伸展、橋式運動。)
- 關節活動訓練:漸進增加屈曲角度,但避免過度屈曲或內收。
- 平衡與協調訓練:站立姿勢保持平衡、輕微單腳站立、轉身訓練。
復健原則:
「循序漸進,保持安全與舒適。若出現劇烈疼痛、腫脹或麻木,應暫停並回診。」
術後 3~6 個月注意事項
- 避免髖關節彎曲超過 90°,如低椅坐、撿物或曲身拉被子。
- 坐姿膝蓋保持低於髖關節,避免身體向前傾。
- 躺床時雙腿夾枕頭,防止髖關節內收。
- 上廁所、洗澡均應使用輔助設備。
- 穿柔軟、低跟鞋,保持安全步態。
- 保持正常體重,並定期回診。
復健訓練:物理治療師以及職能治療師的角色
物理治療師
專注於恢復髖關節活動度、下肢肌力與平衡。
早期協助被動或主動運動,後期進行步態與平衡訓練。
指導踝泵運動、橋式運動及步行訓練,預防血栓及跌倒。
職能治療師
專注於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例如上下床、上下樓梯、穿衣及如廁。
提供生活環境改造建議,如扶手、床椅高度調整。
教導節能動作技巧,降低髖關節負荷,提高生活獨立性。
物理治療師是「關節與肌肉工程師」,職能治療師是「生活動作教練」,兩者合作可讓患者更安全地回歸日常生活。
警示症狀,需立即就醫
- 傷口發紅、腫脹、滲液或疼痛劇烈。
- 跌倒導致髖關節受傷。
- 活動受限、無法增加運動量。
- 聽到「喀喀」或異常聲響,疑似脫臼。
- 發燒或全身不適。
長期復健與生活管理
除了術後前六個月的積極運動,長期維護也是關鍵。患者可進行低衝擊運動,如游泳、固定健走或騎腳踏車,以保持肌力與關節靈活度。生活中仍應避免過度負荷髖關節的動作,例如高衝擊跳躍、深蹲負重或提拉沉重物品。保持正常體重、均衡飲食及定期回診檢查,可有效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