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單純

腦中風是一種因腦部血流受阻或血管破裂,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的疾病。它常突然發生,症狀可能包括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嘴角歪斜、說話不清、吞嚥困難、大小便失控,甚至影響思考與記憶,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對人事時地的判斷能力,或出現失語、失認等神經功能障礙。

黃金治療與復健期

當患者度過急性期後,復健就成為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特別是在發病後前三個月,腦神經的可塑性最高,被稱為「黃金恢復期」。在這段時間內,積極的復健有助於最大化功能回復。常見的治療包含:
 
  • 物理治療:訓練肌肉力量、平衡及步態,協助恢復行走與基本活動能力。
  • 職能治療:訓練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轉移位、進食、更衣、書寫。
  • 語言治療:處理吞嚥困難與語言障礙,幫助病人安全進食並改善溝通能力。
  • 心理支持:中風後約三分之一患者會出現焦慮或憂鬱,心理治療與家屬支持對復原同樣重要。

居家照護要點

回到家後,環境安全非常重要:
 
  • 浴室與馬桶加裝扶手,避免滑倒。
  • 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濕滑。
  • 選擇不過軟的床墊,以利病人翻身與移位。
  • 適度使用助行器、手杖、便椅,增加自理能力。
  • 照顧者也需注意自身保護,避免在搬運病人時造成腰背受傷。

中風後的生活管理

中風病人的復原程度因人而異。大約八到九成患者能恢復行走能力,半數以上能重新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不過,復發的風險不容忽視,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 25%。因此,積極預防至關重要:
 
  1. 控制危險因子:戒菸、規律運動、保持健康飲食,並嚴格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律不整。
  2. 遵從醫囑用藥:如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3. 健康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長時間熬夜與過度勞累。
  4. 定期追蹤檢查:血壓、血糖、膽固醇、心臟功能,避免小問題累積成大病。

新興治療與輔助方法

近年來也有一些新的治療與輔助方法被提出:
 
  • 高科技復健設備:如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虛擬實境(VR)復健,能提升病人參與度與動機。
  •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rTMS):可促進腦神經活化,加速功能恢復。
  • 營養支持:維生素B群、神經營養針劑(例如:速利清Cerebrolysin),對於神經修復及肌力維持有幫助。

重建生活的目標

對病人而言,生活滿意度取決於兩個核心:
 
  1. 能再次參與社會與家庭,重新找到歸屬感。
  2. 能投入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重拾生活價值。
 
腦中風在台灣位居十大死因第二,不僅威脅生命,也可能造成長期失能,但中風是可以透過復健逐步復原的,不過需要耐心、積極復健與正確的生活管理。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但也是一個重新學會堅韌與適應的機會。因此,復健的終極目的不僅是恢復運動能力與自我照顧,更是協助病人重返家庭與社區,過上有尊嚴與意義的生活。
腦中風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