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傷性腦損傷(TBI)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簡稱TBI)是一種由外部力量對頭部產生衝擊或破壞所引起的大腦傷害。這類損傷會導致大腦結構出現變化,並可能影響其正常功能。TBI的嚴重程度差異極大,從輕微的腦震盪到危及生命的嚴重腦部損傷皆有可能。在現代社會中,TBI是一項相當重要的醫學臨床議題,無論是因交通意外、運動事故,或是跌倒等日常意外事件,都可能造成此類腦部損傷。

TBI 的常見成因

TBI 通常源於突如其來的外力衝擊,而這種外力可能來自以下幾種情境:
 
  • 直接撞擊: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頭部撞擊堅硬物體,如車禍中的碰撞、從高處墜落、或運動過程中的頭部受創(如足球、拳擊或滑雪等運動)。
  • 穿透性傷害:例如子彈、刀械或爆炸碎片穿透顱骨並進入腦部,這類損傷通常相當嚴重,且伴隨高度感染與死亡風險。
  • 加速-減速運動:也就是沒有明顯的外部創傷,但因身體快速移動後突然停止,使大腦在顱腔中劇烈晃動,如鞭甩傷(whiplash)或嬰兒搖晃症候群。
這些外力可能導致腦部組織出血、水腫、瘀血或神經元損傷,使大腦的正常運作出現異常,甚至影響人的基本認知、感覺、動作功能與行為。
 

TBI 的症狀與表現

TBI的臨床症狀會根據傷勢的嚴重程度與損傷部位而有所不同。輕度損傷如腦震盪可能只有短暫頭痛或意識模糊,但重度損傷則可能影響多個身心功能,甚至導致植物人狀態或死亡。
以下是常見的TBI症狀:
 
  • 意識改變:包括短暫昏迷、喪失意識、記憶混亂、反應遲鈍等。
  • 認知障礙:例如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邏輯思考困難。
  • 身體症狀: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平衡感差等。
  • 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出現焦慮、憂鬱、易怒、衝動控制能力下降。
  • 語言與動作困難:重度TBI患者可能出現說話困難、吞嚥障礙、肢體無力甚至癱瘓。
症狀可能在受傷當下立即出現,也有可能在數小時甚至數天後才逐漸浮現,因此及早評估與追蹤至關重要。

TBI 的復健與治療策略

TBI患者在經過急性治療(如開顱減壓、止血、藥物控制顱內壓等)穩定後,接下來的核心目標便是神經復健。復健的黃金期通常是傷後三到六個月,這段時間進行適當且密集、高強度的介入,有助於腦部功能的重建與適應。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主要針對身體的基本動作與平衡功能進行訓練。初期目標是幫助患者逐步從臥床轉為坐起,進而站立與行走。在克服因長期臥床引起的姿勢性低血壓後,會進行軀幹控制與四肢肌力訓練。對於行動困難者,物理治療也會配合使用輔具,如柺杖、助行器或支架,以提升活動能力與安全性。
 
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
職能治療主要聚焦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建,除了上肢與手部的靈活性與協調性訓練外,也會指導個案進行軀幹以及肢體的功能性訓練。透過漸進式訓練,幫助患者重新學會床上/椅子轉移位、穿衣、洗澡、進食等生活技能。進一步還可能進行職業重建訓練,協助患者重返工作或學校。
 
語言治療(Speech Therapy
語言治療針對說話能力、語意理解、語句表達進行訓練,亦包括吞嚥功能障礙的處理。不少TBI患者在受傷後會出現構音困難或語言遲緩,因此語言治療是幫助他們恢復溝通能力的關鍵一環。
 
心理與認知治療(Psychological & Cognitive Therapy
腦傷後可能會伴隨情緒波動與人格改變,患者可能變得容易激動、情緒低落,甚至有焦慮、憂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因此,心理治療師會引導患者與家屬進行情緒調適,同時也提供認知訓練,如記憶遊戲、專注力訓練等,幫助重建大腦的資訊處理能力。
 

支持系統與照護的重要性

TBI患者的復原之路往往漫長且充滿挑戰,因此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參與至關重要。家屬的陪伴與理解,有助於患者建立信心,並配合長期的復健計畫。此外,也可以透過職業重建、社會適應等計畫,協助患者重回社會、恢復生活品質。

創傷性腦損傷不僅造成身體生理上的改變,更可能對個人心理、生活、家庭造成深遠的影響。唯有透過正確的醫療介入、個別化的復健計畫,以及家人與社會的支持,我們才能幫助患者邁向真正的復原!

創傷性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