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失智症:不只是老化,而是一種疾病
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群退化現象的總合
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退化性失智症(神經退化型)
阿茲海默症
最為人熟知,也是比例最高的失智類型。病人一開始多表現為短期記憶力減退,接著逐漸喪失對時間、空間與人物的辨識能力。這種退化是不可逆的,腦中控制記憶的「海馬迴」會首先受到破壞。患者的大腦在解剖後會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形成所謂大腦「老年斑」與「神經纖維糾結」。這種病的進程平均為8到10年。
額顳葉型失智症
此型退化集中於腦部的額葉和顳葉,早期表現為個性劇變與行為失控,例如突然變得衝動、講話過激,或開始出現語言表達障礙。通常發病年齡較早,大多在50歲以後。
路易氏體失智症
特徵包括記憶退化與動作障礙,例如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有時還會突然跌倒。此外,病人也常有鮮明的幻覺與妄想,情緒波動明顯。發病年齡多在70歲左右。
血管性失智症(腦血管型)
這類失智與中風或慢性腦血管問題有關。當腦部的血流長期受阻,會導致局部腦細胞壞死,引發認知退化。中風後若存活,有約5%的患者會出現失智症狀,五年後這個比例會上升至四分之一。
血管性失智症的病程通常呈「階梯式」惡化。功能會突然下降後暫時穩定,然後再惡化。早期常見動作變慢、反應遲鈍、情緒低落、步態不穩,甚至會出現如失禁、吞嚥困難等現象。
失智症的進程:從輕微到完全依賴
輕度認知障礙(MCI)
這是從正常老化過渡到失智症的前兆。患者自覺記憶變差,家人也能觀察到異常,但生活功能大致正常。每年有12%到18%的MCI患者會進一步惡化成失智症,但也有人多年維持穩定,甚至恢復正常。
輕度失智(初期)
此階段的病人記憶、語言與判斷力會開始明顯退化,可能出現工作錯誤、用藥失誤、走失等情況。雖然外觀與常人無異,大多仍能自理生活,但複雜任務明顯吃力。家人常因無法理解病患的行為變化而發生衝突,延誤就醫。
中度失智(中期)
認知與功能退化更加明顯,連熟悉的環境或親友都可能認不得。患者需要協助完成日常活動,如洗澡、穿衣,精神症狀如幻覺、情緒失控也常出現。由於仍具行動力,照顧負擔在這階段顯著加重,家屬壓力大增。
重度失智(晚期)
這時病患幾乎完全喪失語言與認知能力,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連吃飯、如廁都需人照顧。有些甚至無法辨認自己或家人,行動能力與吞嚥功能也會逐漸消失,幾乎全然臥床依賴照護。
失智不是命中注定,早期察覺才是關鍵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能夠早期發現並介入,透過藥物、非藥物治療(如一對一職能治療、認知訓練、環境調整…)及照顧技巧的學習,仍能有效延緩惡化,讓患者與家庭走得更穩、更有尊嚴,並且有效減少家屬的照顧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