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失能?

中風是我國十大死因之一,近年來,腦中風的發生率不僅上升,還出現年輕化的趨勢。現代人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工時過長,再加上偏好重口味的飲食,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中風風險。雖然中風的致命率讓人擔憂,但更令人關心的是中風後的失能情況。中風患者往往無法獨立生活,甚至可能成為家庭的負擔,給患者本身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生活壓力。
 

活得長不等於健康終老!

2025年,台灣將邁入每五人就有一位是長者的超高齡社會。根據統計,國人平均在臨終前的78年內,會因失能而需要他人照顧。活得長不等於健康終老,這是我們在超高齡社會中面臨的一大挑戰。
中風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偏癱,喪失肢體的活動能力,甚至無法進行基本的日常活動,需依賴他人的照顧以及協助。隨著時間推移,患者可能擔心自己會成為家人的負擔,而家屬也擔心自己無法妥善照顧,甚至可能因不慎造成患者再次受傷,這樣的壓力不言而喻。那麼,中風後就一定無法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嗎?答案並非如此!
 

職能治療做什麼?

許多人認為,中風復健就是要努力練習走路、舉手、說話等,期望身體能回復到中風前的狀態。然而,經過職能治療師一對一的專業評估和訓練後,儘管身體功能無法完全恢復到中風前的模樣,但患者通常可以在家中獨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動,這不僅能大大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還能提升患者的自尊心和社會參與感。失能患者除了一般我們知道的復健外,進行功能性活動訓練也非常重要。
職能治療訓練的目標是讓患者能夠在家中獨立穿衣、進食、如廁等。一對一治療時,職能治療師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個別化的訓練方案,通過一系列的日常生活活動訓練,例如:單手穿脫衣物、訓練非慣用手進食、學會使用輔具完成如廁和沐浴、訓練自推輪椅或使用助行器等,讓患者能夠與現在的身體狀況共存,並回歸到有尊嚴的生活。

活得長壽也健康!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不僅要活得長壽,更要活得健康!創造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加上職能治療師的協助,能幫助失能者進行有意義的活動訓練,透過重複的成功經驗,逐步建立自信,提高日常生活的獨立性,並激發他們參與自我照顧和居家活動的動力。
 
中風後的職能治療
中風後的職能治療
中風後的職能治療
中風後的職能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