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早期即出現社會互動、溝通表達的困難,對某些事物有強烈的執著性、要求統一現象。依據美國精神科診斷標準(DSM -5),目前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或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再依兒童語言能力,從流利的語言到完全無法用口語表達,區分成輕、中、重度障礙。ASD的診斷主要是依據臨床的症狀判斷,而沒有特殊的實驗室檢查方法,因此,每當要對父母說出「孩子可能是泛自閉症」。

這樣的診斷時,醫師心裡往往也是百般掙扎,父母也通常受到很大驚嚇。

泛自閉症的治療必須「量身訂做」且「投其所好」才能夠促進個案正常發展,並且逐步改善個案的極端行為、及僵化的行為模式。根據國外研究,個案若能於2-5歲接受正確且積極的治療,90%的ASD兒童可以發展出適當的語言能力,並且在智力測驗上也看到改善。

職能治療師觀點

這是一個「星星的孩子」的故事···
一個2歲孩子,爸爸媽媽因為他不太講話、叫他都不太理人、喜歡看轉動的風扇和車輪、只愛火車對其他玩具缺乏興趣、很固執容易生氣來求診,徬徨的父母親不知道孩子怎麽了,為什麼跟其他2歲的孩子不太一樣?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孩子會有什麼症狀呢?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定義:
  • 在任何情境下社交溝通及社會互動上的缺損 
  • 侷限、重複的行為、興趣及活動
  • 症狀必須在童年早期出現 
  • 症狀造成日常生活功能的缺損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可能會有什麼「職能參與」困難呢?
  • 生活自理:孩子可能會出現挑食(對於食物質地、顏色的堅持) 吻的標籤或是襪子的縫線特別在意、堅持不坐馬桶一定要包尿布才能上廁所。
  • 遊戲參與:孩子的喜好可能較有限,如:只喜歡恐龍、兩棲動物、火車、捷運等等,再加上可能會有自己堅持的玩法,進而在遊戲發展上就無法多方嘗試,而可能限制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 社交參與:孩子缺乏社會互動技巧,較難跟他人建立関係,不管是在家、學校或公園可能自己玩的時間會比跟別人玩還多。
  • 學校參與:孩子在觀察情境線索有困難,所以一開始適應就會是個挑戰,對於學校的作息參與也會需要更多時間學習。
職能治療師會怎麼幫助「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呢?
  1. 與孩子建立玩伴關係。
  2. 設計個別化遊戲治療,培養彈性及不同玩法:運用孩子喜愛的玩法當作一開始的遊戲,再循序漸進引導個案加入治療師設計的遊戲。
  3. 設計個別化社交技巧訓練:針對孩子缺乏的社交技巧,設計相關的活動以促進社交發展。
  4. 以家庭為中心幫助家長改善孩子生活參與表現。
  5. 整合家庭、學校、治療室表現,加強老師、父母親、職能治療師三方合作,以幫助孩子在各環境都能適應良好。

孩子發展的過程需要一個支持且穩定的環境,對於有自閉特質的孩子又更是如此,若孩子有以上的問題正困擾著他或您,歡迎洽詢職能治療師的專業意見喔!

臨床心理師觀點

在陪伴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孩子時,會發現這群孩子們比較難在社會互動中體驗到自然的酬賞,他們常常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需要我們換個方式來理解和與他們互動。

然而,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是一種異質性高的神經發展障礙症,具有相同診斷的孩子,行為表現差異卻很大,這一點常常讓家長感到很困惑:我的孩子真的是自閉症嗎?我該怎麽做才能幫助我的孩子呢?

(一)針對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
1.可能的行為表現:
  • 傾向自己玩、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做。
  • 想要加入同儕,卻沒有適當的社交技巧。
  • 不理解他人的手勢、表情、情緒或想法,或是較不懂得看場合和情境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得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誤解了他人的意思,甚至引起人際衝突。
2.家長可以
  • 年紀較小的孩子,運用孩子覺得好玩、面對面的互動遊戲,例如:唱歌、躲貓貓、手指遊戲、搔癢、扮家家酒或肢體活動等,一旦孩子覺得好玩、感興趣,就比較有動機與人互動、注意人,進而願意學習。
  •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透過繪本、影片、或生活中實際的人際互動情境為素材,教導孩子辨識他人手勢、表情、情緒或想法,並且演練適當的人際互動與應對方式。
(二)侷限、重覆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
1.可能的行為表現:
  • 陌生焦慮,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新環境。
  • 難以接受常規活動的變動。
  • 侷限或重覆的自我刺激行為,甚至可能受傷。
2.家長可以:
  • 養成規律的作息,讓孩子有所預期和準備。
  • 在轉換活動或面對新環境時,給予足夠的緩沖時間,採取事先預告原則,以提升孩子的準備度。
  • 善用行為技巧,用好的行為取代不適當的行為。

此外,有的孩子也會合併情緒調控的困難,包括:焦慮、憂鬱、易怒、完美主義或挫折忍受度較低等,需要學習基本因應負面情緒的方法。

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孩子需要早期介入,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可以提升孩子的生活、學校與人際適應。家長在面對孩子確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時,會需要一些時間來了解和接納孩子的特質,心理師可以陪伴家長走過這條適應的路,提供家長適合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減輕家長的教養壓力。

語言治療師觀點

針對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
  • 語言發展明顯落後,甚至無發展出口語。
  • 說話時音量、語速、節奏及音調上皆有明顯異常(例如語調較平板像機器人、語速較慢、音量過大)。
  • 鸚鵡式仿說:像鸚鵡直接複製其他人的言語而且不斷重複,分成「立即仿說」(當下重複對方說的話)及「延宕式仿說」(重複非當下其他人的言語,例如學校老師說過的話)。
  • 回答問題時文不對題或十分制式化。
  • 人稱代詞混用:最明顯的是「我」、「你」會混淆。
  • 說出與當時情境不相關的話、交談時主題混淆。
  • 較難理解雙關語等非字面意義的用語。
  • 無法觀察他人的反應調整說話的內容,經常長時間固執地談同一個話題。
而語言治療重點在於增進孩子的溝通能力,家長可用下方原則配合語言治療師進行語言訓練:
  • 給予符合情境的語言指導:以實際生活用語為優先,日常生活中多利用符合情境製造封孩子說話的機會,語言配合實際動作,可持續重複以利孩子模仿學習。
  • 加強孩子與說話者的眼神接觸:說話時等孩子注視我們再說話,可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放至臉部周圍引起其注意。
  • 依據孩子個別能力差異,從模仿單音、單字、語詞、句子進而自主表達及對話循序漸進,以「鼓勵」取代「糾正」較能誘發孩子學習動力。
  • 學習過程應充分利用不同場合隨時給予語言刺激,例如今天要教孩子了解「盒子」這個個詞,裝玩具的盒子是盒子,空的盒子也是盒子,以免孩子產生「只有裝玩具的盒子才叫盒子」的想法。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很大,建議家長與語言治療師一起討論適合孩子的訓練方式,相信我們能一起看到孩子進展的軌跡!

物理治療師觀點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孩子在大動作表現上,容易有重復固定的動作模式、動作協調差、平衡不好、難以模仿學習新的活動,比較嚴重的情況,連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都會有明顯的障礙。

物理治療師在面對這樣的孩子時,會先評估孩子的發展狀況,再跟家長聚焦孩子在生活中最需要學會的能力是什麼。可能是不會一腳一階上下家裡的公寓樓梯、也可能是走路時常突然跌倒、也可能是不會雙腳離地跳,或無法參與學校的活動···等等。

以「不會一腳一階上下家裡的公寓樓梯」為例,孩子的問題可能有:
  • 前庭覺的問題:給予懸吊或是滑車的活動。
  • 單腳站不穩:下肢肌力訓練、上半身的穩定控制、動靜態的平衡練習。
  • 交替動作不協調:重複節奏的活動,搭配肢體動作。
  • 心肺耐力不足:設計有氧活動,促進全身的心肺耐力。

因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孩子習慣單一動作模式在學習新技巧時,往往需要家長、學校、治療師三方的合作創造情境讓孩子慢慢脫離舊有的動作模式學習適應並多次嘗試以建立新的動作模式。